hjfbO4g7NVFfbblw12GOYw  evsCBACV9kry1PCYljE_uQ  gF9A_p8oysU7TqqUXH9rsA  j7HgDCl4u.3SACTaXY.hEQ  uVuF6fvdbR.v6igDExhKSw  ZQ4zirrYmSZWJbxL9eN5ZA  

漢時,朝廷令各縣每年秋天挨家挨戶查詢,凡是年滿七十歲的老人,授予玉杖一柄,有《後漢書.禮儀志》為證:「仲秋之月,縣道皆案戶比民,年始七十者,授之以玉杖……

 「玉杖,長九尺,端以鳩鳥為飾。」這種稱之為玉杖的手杖,與一般手杖不同,頂端雕刻有斑鳩形狀,所以又稱「鳩杖」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,甘肅武威出土的二十三號漢墓中,就有一根松木製作的鳩杖,製作精細,杖身光滑,杖端安裝雕刻的鳩鳥栩栩如生。西安、揚州等地漢墓也曾出土過多把鳩杖,漢朝的石壁畫像中,還可看到手持鳩杖的老人。由此可知,兩漢時期「七十賜鳩杖」已遍及全國。

 為什麼要以鳩鳥雕飾在玉杖頂端贈與老人呢?

 先一個原因,也據《後漢書.禮儀志》:「鳩者,不噎之鳥也,欲老人不噎。」故而周天子時,已有向國老獻鳩鳥的禮儀,據《周禮·羅氏》載,朝廷設有專門執掌捕捉飛鳥的職官羅氏,每至歲末早春張網捕鳥,將捕得的鳩鳥獻給三老五更,即年老退休的卿、大夫,祝願他們飲食順暢。

 大漢王朝建立後,繼承了周代以鳩鳥敬老的禮儀,但在形式上有了變更,就是不再向老人獻鳩鳥,而是改獻鳩杖。這與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一次轉危為安的歷險有關。

 據東漢應邵的《風俗通》:楚漢相爭年代,劉邦與項羽在長安與滎陽地區又一場惡戰,漢軍大敗虧輸,劉邦狼狽逃竄,慌亂中與部下失去了聯繫。眼看追兵將至,他隻身鑽進了一片草木叢中,屏息斂氣,不敢稍動。

 楚軍趕到,軍士正欲入草木叢搜尋時,帶兵的將領發現樹梢停著一對斑鳩,正「咕咕」啼唱,自作聰明制止部下:「鳩鳴其上,焉能藏人?」調轉馬頭向別處去了,劉邦「遂得脫」。

 另一則傳說大同小異,說劉邦藏匿在一口井中,楚軍發現井口邊上佇立兩隻斑鳩,以為井中無人而去。

 「及即位,異此鳥,故作鳩杖,賜老人也。」劉邦當了皇帝後,念念不忘斑鳩救命之恩,認定斑鳩異於別的鳥類,屬吉祥之鳥。遂令將鳩鳥飾於手杖,贈送老人,以助行走,祝其長壽。代接一代遂成漢朝敬老傳統,年滿七十歲的老人,均由官府贈送鳩杖。 轉貼文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urdan1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